9月28日,在温州威马工厂,一支运载着数百台威马EX5的物流车队从温州威马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驶出,运往北京、上海、杭州等15个城市。威马用一场盛大的交付仪式,对外宣布自己已经打破卡在造车新势力“喉咙”上的交付难题。

“我们是造车新势力中,第一家按时量产交车的,并且还提前两天。”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沈晖在开场白中反复强调,威马是第一家打破量产交付魔咒的新造车企业。

在过去几个月经历了不少风波的威马,迫切需要一场声势浩大的上市交付大会为自己正名。

“对于新东西,大家容易产生焦虑,这是合理的。但是,我认为我们的安全性肯定没有问题。”沈晖表示。

但是,对包括威马在内的所有造车新势力来说,另一个即将面临的现实是,进入市场后能否被消费者认可,并经得起用户检验,来支撑其达成后续的目标。

打破交付“魔咒”

量产和交付,这个在传统汽车业最普通的一件事,如今却成为检验新造车企业能力的一把尺。特斯拉蔚来就因产能瓶颈多次延迟交车而饱受诟病。而此前,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也曾与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订下年内能否达成一万台交付的赌约。

沈晖认为,量产是一个很专业的词语和标志,而交付是基于互联网的思维。“量产表明硬件、软件、供应链等每个环节与步骤都质量过关,正式交付给用户的车都是安全可靠、质量稳定、体验出色的。交付分为几种,有的是指内部交付,也就是完成交付但拿不到车。威马的交付,是指车直接交到用户手上,用户再根据各地的情况不同,进行上牌等。”沈晖告诉方向君。

据其介绍,自3月28日温州工厂第一台车生产线全面贯通,过去半年主要进行各种测试,从9月28日开始量产,今年的产能将逐渐经历产能爬坡的过程。

几乎所有的新造车企业都会遇到交付这道坎儿。传统车企可以更加丰富的经验压缩周期,但造车新势力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确保第一款产品的安全、稳定并具有竞争力。

对造车新势力来说,关键需要生成一套基于电动智能汽车的新智造体系:正向电动智能汽车研发体系及供应链和智能制造体系。

和其他新势力大谈颠覆式创新不同,沈晖认为在推进智能电动汽车的过程中,不可能颠覆式创新。“一定是原来积累的什么,按节奏每次创新10%,一下子来50%的创新,在汽车行业百分之百死掉。”

沈晖的判断来自于他多年以来对汽车制造的理解,威马创始团队大部分来自于汽车生产企业,这在互联网人“大行其道”的新势力造车企业中,并不多见。

“量产交付在工业革命这个时代并不是特别难达成,因为只要遵循着汽车整车研发的标准流程,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你肯定是能做到的。”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陆斌表示。

能否交付一万台?

打破交付魔咒之后,下一关是市场的检验,为此,威马定下了一个自信的目标:今年一万辆,明年十万辆。

“中国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70多万辆,今年预计能达到120-130万辆,很多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意愿强烈,但市场上没有特别好的产品可选,或是用不起,或是用不爽。这个市场很大,1万辆不算多。明年规划了两款新的产品威马EX5Pro和威马EX6交付,所以要实现10万辆的目标,我们在努力,而且有信心。”沈晖告诉方向君。

不过,现在摆在造车新势力面前的问题,不是能否及时交付,而是未来有没有持续的订单。本质上来看,外界更加关注的是,威马是否能够完成“今年一万台、明年十万台”的目标。

据沈晖透露,自9月15日到上市当晚,威马电商平台的大定缴纳量达4016单。首批将交付数百台,他强调,全部是对外交付。明年将推出威马EX5 Pro和威马EX6两款新车,目标是10万辆。

不过,因为威马也在布局出行业务,有人质疑威马在交付过程中是否能保证真实用户的交付量。对此,陆斌表示,“我们一定会保证C端市场的交付(至少占50%的比例),做好私人用户的体验。”

按照威马的商业逻辑,威马提出了较为清晰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就要做智能电动汽车普及者,让用户用得起、用得爽,符合质优价美、威马特色的消费升级趋势;第二步,是通过数据和软件高效驱动智能硬件发展,不断迭代,持续提升用户体验;第三步,是要成为智慧出行新生态的服务商。

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首先要靠“量”,第二步、第三步都需满足足够多的量。因此,威马的首款量产车聚焦的便是10—20万元的中低端市场。

对此,要赢得市场份额,高品质产品配合价格优势才是保障,在今年北京车展前夕,威马正式公布价格时便曾一度引起轰动。威马EX5官方售价为18.65万元—24.73万元,以北京地区为例,按照2018年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以及地方补贴政策,补贴后的售价为11.23万元-16.48万元。

从产品配置和公布的供应商来看,威马的定价确实颇具诚意。但是,除了价格之外,新造车势力面对的根本问题是,因为产品未经市场验证、售后体系有待完善、难以消除用户卖车的后顾之忧,缺少让消费者为此买单的理由。

针对不久前的电池风波,威马此次提出EX5具有五重电池安全保障:IP67防水防尘标准、稳定可靠的VDA方形电芯模组、高强度电池包壳体、多维度碰撞短路测试与多核芯片安全校验技术一道保障电池的安全性。但是,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可度需要时间考验。

离2018年结束还有不到最后100天,1万台成为几家头部造车新势力剩下三个月的集体目标。新造车运动的竞争,在过去的一年中从比拼融资到比拼量产,现在又以交付作为新的起点展开较量,谁会站上制高点、谁又将黯然出局?关键在于产品本身。

“未来能够活下来的新造车企业可能只有少数几家。我最大的希望是,我们的产品,能够得到用户认可。”沈晖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