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大戏中的环保剧情
卓凡:北京这种剧烈的发展跟交通的不同步,其实我们在看车展的时候,从我的感觉来看,在心里反而是一种憧憬:车展的背景其实是一个汽车的推销展,而这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汽车消耗,你们怎么看这个情况?
王振:这次车展给人有一定的憧憬。老师说的消耗的关系,我觉得应该是期待以后的车展,会有更多像今天的车展这样,有节能、减排、混合动力的节能车,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应该有它们的一席之地,或者有更大面积的宣传出现,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希望的车展上。
卓凡:刚才姜龙说得非常对,环保就是在我们身边一直发生着的事,它并不是一种概念,一种宣言,回过头来,我们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老师,其实我们所关注的问题除了你刚才说的,我们少用一次性的筷子,少用纸杯,使这种东西的消耗降到更低的同时,其实我们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式,我们这个活动之所以能让大家激情澎湃,更多的是另外一个层面的原因,作为艺术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他有一份责任,就是用艺术的方式...
王振:唤醒大家对环保的意识。
卓凡:这一块是这个活动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大家在参与这个活动的时候是怎么样想的?是什么时候得到这个信息,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怎么想的?
姜龙:这个信息也是在网上得知的,看到这个主题之后,出于自己本身的力量,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通过设计这个车标,唤醒大家也对这种绿色、低碳生活的向往,绿色、低碳可以更好的融入我们的生活。
卓凡:你怎么想的?
王振:一开始见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认为公益和自己的行动是离不开的,比如我们平时每次出去的时候,尽量以公交车和地铁为主,他们之间就想了一下,和咱们现在做的这个车标的设计大赛,他们正在联系,他们之间交集在一个行动里,公益和咱们平时的行动是离不开的,宣传肯定是必要的,行动是更加必要的。 |
卓凡:因为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公益,公益相对的是一个个人,是我们自我的内心,向内把自己封闭起来。比如我买一个车,买多好的车,选择什么样的车模作为这个车的代言人,或者我最终要怎么样体现个人价值,这是一种。但是我觉得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对公,就是公共的、公众的、公开的共融体,益就是一种利益的共有者共享的。现在这个车展的背景下,特别是价格非常高的几千万一台的车在这里销售、推广,其实它的背后隐藏着是一个私益,而不是公益,这个车是一个私人用品,在这个背景之下,它跟我们所说的公益事业是怎么样的关系?最终你们有条件买这个车,又有条件从事公益事业的时候,你们会怎么样选择,怎么样做,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责任是属于一代一代人推进的。
[详细]

特约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 王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