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 汽车观察

ISSUE.106

2014.3.20

工信部油耗数据为何丢了公信力

3月15日,央视新闻以"造假的汽车油耗"为题,揭露了某汽车检测机构和车企勾结制造虚假油耗的事件。仅凭企业诚信或者象征性的油耗申报核实制度并不能使消费者在购车时掌握真实油耗。相对于车企商业道德的纠偏,政府强有力的监管更为关键。

工信部油耗数据为何丢了公信力

央视曝车企油耗造假 检验机构为虎作伥

3月15日,央视新闻以"造假的汽车油耗"为题,揭露了吉林某家汽车检测机构和汽车厂商勾结制造虚假油耗的事件。在报道中,检测机构人士表示,只对车企送检的样车负责,并为车企如何降低样车的油耗出谋划策。车企通过修改发动机参数等方法以达到降低车辆油耗的目的,由此得出该车"虚假"的低油耗数据,登上工信部网站,误导消费者。详细

尽管事后,被曝光的海马汽车对于油耗造假予以否认,但对央视提出的"是否厂家与检测机构串通造假"的质疑并没有给出回应。每年3-15都会爆出一些看上去颇为惊人的消息,不过这些消息在该行业内部可能已经不是新闻了。部分车企为了自身利益,与一些检测机构相互勾结,共同制造虚假油耗,油耗作假在汽车行业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虚假油耗数据为何还能堂而皇之的被张贴在工信部的网站上?油耗集体"注水"到底该谁担责?央视新闻中将矛头直接对向了汽车企业和检测中心,然而被报道一笔带过的国家监管部门,才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相对于车企商业道德的纠偏,政府强有力的监管更为关键。

油耗标识出台之初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为了严格规范油耗检测,2009年7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了《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根据这项规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在中国境内销售的总质量3.5吨及以下的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均需粘贴《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汽车生产企业或进口汽车经销商需将不同油耗车型的《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样本报工信部备案,开始强制汽车企业必须标明综合油耗,要求新车需粘贴显示该油耗数据的黄色标识,在官网上推出"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通告"专栏,用来发布油耗数据。

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是指轻型汽车将分别标明城市工况、郊区工况和综合工况下的油耗等三类油耗标识。另外进口新车也同样要贴油耗标识,以方便消费者辨识油耗程度或节能效果。工信部的油耗数据测试采用工况法,也就是汽车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行驶状态。尽管工信部也强调过这些标签数据和实际油耗存在一定差距,但测出的油耗对于车辆的经济性还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工信部作为国家职能部门,发布油耗测试结果的做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被厂商沿用多年的"理论油耗"将一去不复返, 油耗标识新规的实施预示着中国汽车市场管理走向规范化。相比之前仅有的厂家发布的理论油耗,至少消费者多了一个离事实更近的参考。通过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的建立,将向消费者提供燃料消耗量信息,引导消费者购买低油耗节能汽车,促使汽车制造商开发更加节能的车辆。

检测机构滥用权力 为"心虚"车企留下公关后门

工信部一再强调,工信部公布的数据系实际油耗数据,是经工信部指定检测机构、并按照统一的检测方法检测得出的。可是这一说法很快就遭到了质疑。

>>油耗数据由企业提供

工信部网站中《"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通告"数据来源及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一文明确指出,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通告发布的所有数据都是由生产企业(包括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和进口汽车经销商)提供。工信部公布的油耗数据,并非由其下属的机构试验得出,生产企业提供数据,只是所有厂商都必须按照工信部制定的方法进行测量。

>>检测机构并不是“独立”的第三方

工信部从没有对检测机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进行详细阐述。一群披着"官方色彩"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与车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靠汽车企业养活。目前全国有资格进行汽车能耗检测的单位不到10家,而他们 承接指定的业务范围远不止"油耗检测"一项。以长春汽车检测中心为例,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定为"汽车新产品申报《公告》检测机构"、被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为"汽车产品强制性认证检测机构"等等,检测中心具有汽车整车、底盘、发动机、车身附件、汽车用非金属材料、轮胎等70余种产品的检测能力和非接触速度计等10种汽车专用仪器的校准能力,此外还参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检验政策的制修订工作。

>>机构在检测过程中“放水”

国家认定的汽车检测机构,任务是帮助国家进行专业准确的检测,但是在这里,帮助企业造出更虚假的油耗却成了他们的任务。为了让自己生产的车辆能够享受国家补贴,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一些企业动起了歪脑筋,内幕触目惊心。汽车生产厂家想将油耗做到多少,对方就可以"帮忙"做到多少。车企可以把相关系数交给那里的工程师,他们会根据车厂想要达到的油耗数值计算出一套测试样车的理想参数。至于之后怎样调整下次送检的样车就是厂家自己的事了。测试过程同样也可能存在造假的环节,比如至关重要的工况循环过程,测试者就可能"放水"。详细

>>送检样车都是"有备而来"

按照国家《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的规定,检测车辆和销售车辆必须相同。油耗数据是工信部指定检测机构通过对车企送检车辆检测而来,而不是随机抽查,这就不能排除企业"有备而来"。无论什么产品,检测机构只对送来的样品负责,即便是来样汽车被动了手脚,存在猫腻,他们也不会追究。很多厂家在送检前,为了得到想要的油耗,都会修改送检车辆发动机的数据,这样就可以让车辆的油耗降低不少。对于这种情况,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睁只眼闭只眼。

审核/惩罚制度全无 工信部监管不力难脱干系

那么, 制造出来的这些虚假油耗数据,为什么能够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核,堂而皇之的被张贴在工信部的网站上?这不仅仅是一两个车型吹牛、某检测中心作弊的问题,还牵扯到整个油耗检测公示制度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顶层设计。工信部缺乏统一的测试标准、统一测试规范、统一检测情况。工信部门作为标准的实施者和管理者,面对弄虚作假行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暴露出"自己管自己人"体制的短板。

>>没有对检测过程的监督体系

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为追逐利益的汽车检测机构和汽车企业搭建了"温床"。不管是试验方法中有漏洞还是第三方检验机构与车厂相互勾结,最终需要对油耗测量问题负责的都应该是工信部。既然工信部将对车厂车辆油耗检验的工作分配到第三方检验机构,就需要对其全权负责、严格监管,不能允许大范围虚假油耗问题的出现。

>>没有对检测结果的复查和审核机制

现在国内的几大检测机构,都是工信部认定的检测机构。工信部对这些来源的数据都直接认可,却没有能力判断它是否是可靠的。在央视进行的调查中,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是工信部指定的实验室,所以我们报的数据是多少就是多少,工信部根本不会再测试,也不会定期抽查,工信部完全认可这一数据"。既然第三方检验机构和被检方有可能结成利益共同体,相关部门在制定管理措施时,就更应预见到其中可能出现的漏洞,防患未然。

>>没有制定相关惩罚措施

此外,在政府部门出台的《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汽车实际油耗可能会和油耗标签上的数据有所差距,但这一规定并未对"有所差距"做具体量化。工信部称对发现或有举报并经指定机构确认查实未按规定报送《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备案,或未按规定进行标示、标示内容与公布数据不符的,将视情节严重,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理。但目前并未因油耗虚报处罚过任何一家车企。

网易汽车查询工信部油耗信息网站的过程中,也发现这套系统做的并不是太到位。

他山之石:在美虚报油耗代价极高 车企赔偿数亿美元

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根据各自国情实施了不同形式的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制度,作为控制汽车二氧化碳排放和油耗的主要措施之一。汽车生产经营者出于趋利的目的,制造虚假油耗信息,并不是中国市场独有的"专利"。在美国也发生过汽车企业对油耗数据造假的情况,这些企业都为自己制造虚假油耗数据付出了代价。

2012年,现代和起亚生产的共13款2011至2013年款车型,被检测出实际油耗都与宣称的测试结果不符,存在夸大。而现代起亚公司也发表公开声明,承认自己虚报油耗。根据美国环保署的调查结果,现代、起亚这些汽车的油耗,平均每加仑被调低1至2英里。但就是这不到1升的虚报,让现代和起亚付出了巨大的真金白银的代价。现代和起亚公司去年年底表示,愿意给美国的消费者平均每人一次性赔偿约320美元,总金额高达近4亿美元,约人民币24亿元。详细

就在去年,由于消费者投诉福特公司2013款混动车实际油耗数据与厂家公布的数据不符,美国环保署(EPA)对福特的这款车进行调查,发现福特公司存在虚报油耗的情况,福特公司立即宣布改动油耗数据,并对所有购买这款混动车的每位车主赔偿550美元。总赔偿额高达1760万美元。详细

汽车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仅凭企业诚信或者象征性的油耗申报核实制度并不能使消费者在购车时掌握真实油耗。在各地区愈发严格的排放法规约束下,在节能广告效应带来的暴利面前,汽车巨头有足够大的铤而走险的冲动。在美国,每种车型的认证试验均由汽车企业自己进行,然后再将试验结果上报环保局(EPA)。初始阶段,环保局将100%地对试验结果进行复查,判断合格与否,并以复查数据为准。随着汽车企业的自觉性提高,现在复查率已经降到10%左右。一旦汽车企业自报的油耗过于偏离环保局的复查结果,环保局会让企业付出高昂代价。

监管和惩罚才能遏制油耗造假

中国汽车市场缺乏的,或者最需要的不仅仅是通过媒体谴责汽车生产企业的作假行为,而是如何通过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制止企业的作假行为。中国目前尚未有类似的处罚措施,车企在国内造假不仅几乎没有任何成本,甚至可谓好处多多,一方面,可以骗取国家的节能补贴,另一方面,也是厂家最重视的,可以骗取消费者的购车意愿,因为随着油价的节节攀升,省油已成为消费者购车时最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车企自然都愿意把自己的油耗往低里写。

油耗问题是严肃的商业诚信问题。既然消费者对此处于完全的弱势状态,主管部门就更应履行起应有的责任,绝不能对造假行为听之任之。这些年,从来没有一起消费者维权要求补偿燃油损失的案例,因为厂家能以官方检测认定来推卸责任。"盈科律师事务所蒋苏华律师说,如果提起诉讼,即使相关产品的公示油耗已被证伪,也会因为制度法规的不健全,而使消费者维权无门。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仅需要相关配套法规的完善和细化,也要有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度和坚决态度。明确商业规则的诚信底线,这是政府监管部门最该参考的。

不够公开透明的测试本身也许就是"潜规则"滋生的温床。这一切都是源于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常识:信息不对称。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动态数据库实现车辆燃油标识的实时更新,不仅可以让消费者更加真实的关注车辆油耗,而且还可以杜绝厂家们的二次猫腻。工信部需要将数据检测过程完全置于阳光下,接受公众和专业人士的查询和监督,向公众提供更为透明的程序、进程以及适时的答疑解惑。这样,即使会有技术上的瑕疵和失真,公众也会加以理解。而如果遮遮掩掩,拒绝将自己所做的事情透明化,那么即使没有潜规则,公众的疑云也挥之不去。

没被曝光的车企并不意味着就此安全过关。工信部油耗标识形式正确,结果遗憾。什么时候,监管作为真正得到了发挥,消费权利也才会坚挺起来。

相关策划

调查

油耗对您购车影响有多大?
发现车辆油耗"虚报"后,您怎么处理?
起止时间:2014-03-17 至 2014-07-31

精品栏目

数据显示:女司机总体上比男司机要靠谱

谁说女司机都是马路杀手?数据显示,女司机总体上比男司机要靠谱!只是新手女司机和年轻女司机没那么靠谱……...[详细]

央视曝车企油耗造假 检验机构为虎作伥

为了严格规范油耗检测,2009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出台了若干文件,要求企业的油耗必须通过国家指定的第三方...[详细]

工信部油耗数据为何丢了公信力 编辑:章炜  2014-3-20 分享到:
| 汽车首页 | 回到顶部  

北京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历史回顾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隐私政策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