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 汽车观察

ISSUE.117

2014.12.25

高田气囊为何成了马路杀手?

一家供应商让全球汽车行业头痛不已,它就是知名的汽车安全气囊供应商高田。据路透社报道,在一起事故中,高田气囊弹出碎片击中女司机颈部动脉,场面血腥,警方一度将事故当做谋杀案处理,最后才确认为安全气囊问题导致。原本一项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技术,为何成了生命的威胁?

高田为何成了夺命气囊?

高田气囊一"溅"封喉 不救命反致命

2009年5月16日,美国一位18岁的女孩儿埃希利·帕海姆开着一辆本田雅阁去接放学的弟弟。在学校的停车场,汽车与另一辆车相撞。气囊展开后,女孩儿被气囊中弹出的一个金属片划破颈动脉,最终死亡。2010年,驾驶一辆2001款本田思域的克里斯蒂在一个路口碰到红灯。当她停下车,前座的气囊突然爆破,为气囊充气的安全设施随即弹出一块金属片击中她的脖子,切断了动脉。根据路透社的报道,在一起事故中,因弹出碎片击中女司机颈部动脉,场面血腥,警方一度将事故当做谋杀案处理,最后才确认为安全气囊问题导致。

此后,高田气囊弹出金属片并致人伤亡的报道屡见报端。事实上,在安全气囊打开的条件下,颈部受到致命伤害的情况并不常见。自2008年以来,全球有超过1700万辆汽车因涉及存在同样隐患的安全气囊而被召回,所涉及品牌除了本田还有日产、丰田、马自达、通用、斯巴鲁、三菱等,就连奔驰、宝马也难逃一劫。这一数字还在全面发酵。多家整车企业陆续发起了历史上数量最大的气囊问题召回。

原本一项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技术,反而成为了生命的威胁。目前的安全气囊问题只是冰山一角,真实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高田在向汽车制造商及监管当局示警之前,是否早已知情并隐瞒缺陷;高田是否采取过行动找出问题?

根据公司数据,安全气囊业务去年占高田公司总收入的大约40%。频频曝光的伤害事故以及高田在今天夏天为召回车辆拨付的4.13亿美元修理费,让投资者成为惊弓之鸟。今年以来,高田的股价暴跌了大约50%。(数据来源:路透社)

高田承认没找到气囊爆炸的根本原因

在二战后的日本工业化时期,高田借助为日军制造降落伞积累了的技术,一举成为全球汽车安全带领域的霸主。1973年,高田是唯一一家通过NHTSA碰撞测试(时速32英里)的安全带生产商。1976年,改公司开始研发安全气囊,于1991年正式生产安全气囊发生器。2005年,美国最高汽车安全监管机构NHTSA授予该公司时任总裁高田重一郎奖项,以表彰他为了汽车安全所作出的贡献。

但高田的神话就此改写了。根据路透社获取的内部文件显示,问题气囊的气体发生器这一气囊核心产自高田墨西哥工厂,并未达到高田内部安全标准,高田工程师早已在邮件中汇报了这一问题。而目前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委员的调查只涉及2000年至2007年。

高田气囊使用了硝酸铵的化学品。除高田以外,没有任何一家供应商使用硝酸铵。使用这种化学品可以制造更小更轻的气囊。 硝酸铵(可用作炸药)受撞击或受热后会爆炸性的分解。在潮湿的条件下,充当气囊推进器的化学品可能会变得极为不稳定,在气囊打开时造成极具冲击力的爆炸。

目前,高田承认仍然没有找到安全气囊爆炸的根本原因,但坚称关于扩大召回范围的要求有误导之虞。目前为止,高田和汽车商将精力集中在高湿地区,他们认为是高湿度环境使得老化的安全气囊推进剂更容易出问题。高田并未承认之前的气囊存在缺陷,且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硝酸铵或者之前的推进剂成分存在缺陷,该公司更改推进剂成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气囊的质量。

对高田监管缺失 日本当局被斥对龙头行业太宽松

那么,高田气囊为什么能在如此长时间内成功躲开公众监督?

为数不多的诉讼案通常在预审阶段就迅速地得以解决,原告律师们甚至还来不及要求汽车公司出示内部文件(在12起涉及高田气囊的案件中,有5起在庭外和解,数据来源:《商业周刊》)。尤其是超过10年的车型,因为处于安全气囊系统核心位置的化学品或许已经劣化,未来几年可能看到更多类似的事故,问题气囊无疑变成了一个不定时爆炸的炸弹。

日本监管机构也备受批评,外界认为他们对国家龙头行业太过宽松。日本汽车召回行动执法部门在2008年底就发现高田生产的汽车安全气囊存在安全性问题——比该公司称首度发现问题的时间还要早了三年。然而这个由16人组成,被喻为日本安全监管当局的部门,对此项始于美国市场的危机却态度消极。在海外传出意外事件后,仅在车商提出召回申请文件上盖章而已。

九大车企联合调查高田气囊故障原因

同时,问题气囊召回门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整车厂在供应商质量管控上的盲点。10月27日,以Labaton Sucharow为首的几家律师事务所在佛罗里达州向高田公司,以及本田、宝马、福特、日产、丰田等汽车制造商提起集体诉讼。这份诉讼书声称,这些被告对高田气囊的危险级别有所隐瞒。

本田是高田安全气囊最大的客户,也是所有汽车厂商中受此次高田气囊事件影响最严重的一家。因高田仍未找到问题气囊的根本原因,本田在日本购买了二手车和报废车,自行展开试验。高田气囊爆炸已酿成了五起死亡事故。"我们怀疑,高田是否有按照我们双方协议的规格生产气囊,"其中一位内部人士表示,"当我们未能获得高田气囊问题的明确分析时,我们决定自行测试发现,在关键品质数值方面,这些气囊气体发生器的品质良莠不齐。"

鉴于高田故障气囊波及的范围不断扩大,而具体原因仍未查明,近日丰田汽车提议车企联合对高田气囊进行调查,已获得本田、克莱斯勒等八大车企的支持。据知情人士透露,来自本田、丰田、克莱斯勒、福特、日产、斯巴鲁、三菱、马自达以及宝马等九大车企的代表将在底特律举行会议,讨论选择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高田气囊发生器进行检测。此外,众车企还将讨论气囊检测的后勤事宜,并决定分别由第三方、高田以及车企各自进行检测的气囊批次。

高田应对不力遭到诟病 始终未发布会说明问题

虽然产品缺陷引发的危机有恶化的迹象,但高田始终未召开记者会,应对不力遭到诟病。证实遭刑事调查的同时,高田只是发布澄清声明,否认媒体有关这家企业长期掩盖气囊隐患的报道。根据高田公司的澄清声明,公司2004年确实开展过测试,但测试对象是安全气囊对气体冲击的承受度,而非充气设备问题。"我们公司2004年没有(就充气泵)开展过测试,我们绝对没有像报道中所说的那样掩盖测试结果。"声明说,"这不是'秘密'测试……有关报道对事实的理解有误,损害了公司及其员工的声誉。"

据海外媒体报道,高田重久以及高田公司总裁史蒂芬·斯托克多次拒绝媒体方面的采访请求。该公司发言人一直以"公司负责人都很忙"为由拒绝和外界公开交流。深陷安全气囊隐患问题的高田公司24日发布消息称,社长斯蒂芬·斯托克(60岁)已于当天辞职。董事长高田重久(48岁)兼任社长。高田公司同时透露称,高田等5人将返还4个月的部分董事薪酬,返还比例分别为高田50%、斯托克30%、其他3名董事20%。

高田社长辞职 长期来看车企需寻找替代对象

因高田公司在汽车安全气囊领域仍具有相当影响力,同时也鉴于零部件制造具有一定的周期,短期内寻找零部件替代对象的做法对汽车巨头来说不太现实,因而此前很多跨国巨头对外低调处理了与高田的合作关系。目前不少车企已经开始陆续对故障气囊车辆开始召回,但由于零部件的短缺,进展不快。

部分汽车制造商对于还未更换零部件的车主发出建议,在更换气囊前,不要再副驾驶位载人,或者暂时切断前排乘客座位的气囊。从长期来看,高田问题安全气囊带来的影响已经促使一些车企开始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12月3日,高田终于在官方网站发布公告,称将对问题气囊采取应对措施。

相关

  • 高田气囊召回再发酵 质检总局发警示通告

    质检总局发警示通告

    高田生产的部分副驾驶安全气囊展开时可能会发生金属容器破损,存安全风险。

调查问卷

高田气囊为何在中国没成众矢之的
起止时间:2014-12-25 至 2015-02-28

精品策划

郭谦/孙晓东职业生涯“进化史”

12月17日,一则人事变动震惊汽车圈:郭谦卸任观致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职务,升任奇瑞副董事长。而孙晓东确认...[详细]

胆真大 吉利进军中高端有戏吗

自主品牌冲击高端阵营,吉利汽车虽然不是首家,但也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吉利控股集团副总经理兼品牌与市场总监...[详细]

11月汽车销量增长2.30% 中国品牌份额四连升

2014年11月,汽车产销形势总体稳定,环比小幅增长,同比略有增长。1-11月,汽车产销增幅较前10月继续呈小幅回落...[详细]

高田为何成了夺命气囊? 编辑:五花肉  2014-12-25 分享到:
| 汽车首页 | 回到顶部  

北京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历史回顾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隐私政策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