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

应宜伦

应宜伦:博泰创始人及董事长

应宜伦的迭代快准狠,在创立博泰之前,他是成功的摄影家、广告人,先后创办了多个公司,像美国队长一样能力超群,带领团队创造性地赢得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胜利,但很快他又不可思议地从现有的成功中抽离,投身下一个"造风"行动。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称自己为"坏小孩"却又抱着"初心"的人,到底在想什么?

(袁桂远发自北京、广州)从中国柏悦酒店到中国大饭店,相隔仅几条街,但路是迂回,且指示不清。就算有北京人带路,我们仍然走了些弯路。

或许也因为我们不够"聪明",同样的路线,几乎同样的时间起步,博泰创始人及董事长应宜伦便做到了"一次穿越",早早坐在中国大饭店"阿丽雅"酒廊,并点上一支"黄鹤楼"烟。

采访从一个酒店挪到另一个酒店,是应宜临时改变的,理由很任性也让人无法拒绝:他要边抽烟边访谈——"阿丽雅"酒廊正好满足了他这一需求。

见到他时,桌上的烟灰缸上已歪斜躺着好几根烟蒂,一杯柠檬水也喝了一半。我没有问他,为什么到达得这么快,因为不想被这个被行业人士称为最聪明的车联网人调侃,"不是我快,是你慢。"

但引起我关注,并想采访他并不是因为他在车联网的名气和成功,更多的是他进入了汽车制造圈,并开始大手笔"搅局"——博泰宣布造智能汽车。

这家名字听上去不那么响亮的公司仅成立五年,年营收在5亿人民币左右,凭借对13个整车厂、16个品牌和64款车型的覆盖,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第三方的车联网运营公司。

在此之前,他是广告人、创意总监、摄影家,先后创办了数个公司,像美国队长一样能力超群,带领团队创造性地赢得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胜利,但很快他又不可思议地从现有的成功中抽离,投身下一个"造风"行动。

如今他将投身智能汽车,一个看似可及,却充满未知的领域。

"历史会在一个合适时间给你一个合适的人"

既然关注应宜伦,是由沈晖引发,所以我落座之后,第一个问题就是问他,你是怎么搞定沈晖的?

"我觉得历史会在合适的时候,把一个任务交给一个合适的人去完成。历史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一定会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把一个合适的机缘推给你。"应宜伦语速颇快,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反而提到邓小平。

 “那天我看一个纪录片讲邓小平留学时代,在巴黎的一个小旅馆里,住了四个人,大谈共产主义。后来这四个人,其中一个是总理,一个是军委主席:总理是周恩来,主席是邓小平。”

应宜伦说他看完了这个片子,很有感触,"这就是历史的机缘,在一个合适的空间里,当时巴黎跟中国没有什么问题,邓小平那时候搬苦力累得要命,但他们在一起之后,就很有意思了。"

我理解应的意思,当他和沈晖在一起工作时,大概就会发生化学作用,就变得有意思。

"我也一直想找做过传统汽车,也想做智能汽车,又能整合全球资源的人。沈晖是我见过的人当中,不是光是坐过高位的人,他是真正的主导者,大家会告诉你,沈晖是整合全球资源最强的人。"

在沈晖到来之前,应宜伦的造车计划虽已准备得很充分,但仍然是概念性的。他的确需要一个能够深度整合产业资源的人,助他把概念延伸至现实——沈晖无论是在博格华纳、菲亚特科技动力还是后来的沃尔沃,其整合资源的能力有目共睹。

沈晖是因为你的出现才离职,还是他本来就有离职的打算?我问。

"我之前听说过他,他也听说过我,但彼此没有见过。"他拿起面前玻璃水杯,往嘴里咕咚地倒了几口,接着说,"我们的认识是很巧的,通过做苹果的Ben介绍的,Ben是负责人力资源的。"

"15分钟,他就决定跟着你干了,难怪外界都说了你特别能'吹'、能'忽悠'。"我打趣说。

这已经不是第一个被应宜伦快速拿下的案例,在本月举办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公开说,应宜伦特别能吹,上次到我们那儿以后,我们两个很快达成了合作,"这个人特别让我觉得有激情"——奇瑞、博泰、易到三家联合创立了"为共享而生"的合资公司。

前不久沈晖本人在回应为什么跳槽也说,"当时有一个机会跟应宜伦聊天,聊到智能汽车,你知道他是很能说的,我也听得很激动。聊完了,我心就野了。"

应宜伦哈哈大笑,露出因为长期抽烟显黄的牙齿,"早料到你会这么问,我要严肃回答你这个问题。"

说是严肃回答,他却满脸笑意,"很多人说我怎样把沈晖忽悠进来,其实不是的,像他这样的人,或者像前大众集团采购一把手也在我们这,奔驰的车联网全球负责人也在我们这,PSA的(人)也在我们这。"

"可能一开始他们是甲方,根本瞧不起你,中国公司做车联网,做智能,我们都跟谁谁谁合作,结果聊着聊着发现我们所有的理念,所有的技术,所有的积累,很多都是相通的,甚至我们的未来想得比他们还长远,所以他们就加入了。"

"我觉得专业对专业最不好,大家把衣服裤子一脱光就搞定了,没有什么好吹的。"应宜伦说,"而且沈晖不是来打工,我们是共同创始人,他在公司是有股份的。"

对于人才,应宜伦一直有一个观点,"是你的赶也赶不走,不是你的要都要不来。"或许这个跟他信佛有关,佛说随缘——应宜伦非常信佛,每天念经,他觉得信佛是一种信仰。

应宜伦认为,找人才就要找最聪明的,"找14亿人当中最聪明的100个,你不需要找那101个,当然这100个不可能都是你找,你找到一两个已经够了。"

"如果你的战略是对的,你的人是对的,方向是对的,好的人才一定会来,人才不是找来的,人才是资源吸引在一起的。"他说道,语速慢了下来。

我点头赞同,如果不是资源足够有吸引力,光靠应的一张嘴,是拿不下沈晖的。最聪明的队长,自然要找最聪明的队友,应就是靠这一种人才观,吸纳了数位业内顶尖人才。

在他发给我的一长串名单上,除了沈晖,还有前福特北美经济学家、吉利集团执行董事张然、前摩托罗拉人力资源高级主管贾振动、中国移动通讯业务系统之父杨景、前标致雪铁龙汽车集团车联网负责人尼古拉斯……

漫谈过程,应宜伦总是烟不离手

"把车厂颠覆掉,不是我们想做的事,也做不了"

谈话间,服务生端着餐点过来,由于圆桌很小,应宜伦必须把桌面上的咖啡杯、牛奶杯、柠檬水杯、橙汁杯挪到一边,才能放得下。

我才发现,如同吸纳不同的人才一般,应宜伦对于各种饮品也是"海纳百川"。

趁着服务生上菜的间隙,我端详了下应宜伦,他下穿蓝灰色牛仔裤,上穿灰白横条纹有领T恤,脚穿的短帮皮靴,有范——这似乎是创业型公司创始人惯有的穿衣风格。

他中等个子,大约1米75左右,寸短头发,戴着小框眼镜,显得干练,又透着书生气。

应宜伦点的是常见的西餐,培根、鸡扒、薯饼,以及一篮子烤面包。他向我推荐这里的炒牛河粉,我乐意听他的。

只是上来的眼前的这一盆粉,卖相实在不怎么样,乱成一团的黄,让人勾不起食欲,好在味道胜过卖相太多。

应宜伦吃东西很快,我见他的盆子不一会就空了一半。趁他喝水时,我问他,你做智能汽车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顶尖的人才,这样成本多高啊。

他顺手拿起白色的餐巾,擦了擦嘴说,"跟我前几次创业不一样,智能汽车是比较复杂的,发动机你可以拿掉,但必须要有传统的底盘、悬挂、变速器之类的东西。"

"在这一块,我们跟跨国车企差距很大,追不过。就像印度人跟我们打乒乓球,追不过我们是一个道理。"

"资源全球化之后,我们可以利用上最好的资源,你不用最好的,可能你就死得很快。所以就要找一些能够整合全球化资源的人,沈晖就是其中一个。"应宜伦提高了声量,语调变得有激情,不知道是否因为"饭饱有精神"的缘故。

邻桌的人看了他几眼,他没有在意,更没有理会。

你们是中国最大的车联网企业,而且发展势头很好,为什么不是重点考虑把车联网做大,而方向转到了做风险更大的智能汽车?

"其实中国最大的车联网公司这个话,是一句公关的话,这种大其实某种层面就是小,中国一年卖2千多万台车,如果全是你的,你就是最大了。"

"很多人也问我,你跟乐视是不是竞争对手?我跟老吕(吕征宇)说,我们哪天变成竞争对手,我们就强了,那代表我们至少各有25%的市场份额,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应宜伦说,"所以我觉得大和小不提它也罢。"

应宜伦做事业,从来都是深谋远虑过的,商业话术叫做战略布局,他认为觉得从车联网到智能汽车,有几个阶段。

"2009年到2013年是车联网的第一代,就是1.0时代,你家的移动终端最好的不是手机,而是汽车,做21世纪最大、最复杂、最贵的移动终端,就是做这件事,现在很多车厂都在做车联网。"

"2014年到2017年是车联网的2.0时代,在这个阶段,谁先拥有3千万用户谁最强,所以一定不是智能汽车。"

"2018年到2022年这个时候是智能汽车,或者我们叫联网车,车联网其实以车为主,联网车以网为主,到时我觉得联网车的车的形态就会改变了,这是第三个时代。"

2018年,也正是博泰智能汽车量产的元年。在不久前举办的上海车展上,应宜伦和沈晖向公众发布了Project N概念车,声称这是一款可以进行情感交流的汽车,如同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

首次向外界演示时,因展馆内声音嘈杂,沈晖轻声呼唤了两遍Project N,Project N根据语音指令启动后第一时间对沈晖进行了车主身体状况信息识别,不知道在一众媒体面前首次演示是否紧张,Project N发现沈的心跳数据偏高,建议他需要平衡饮食保持健康,并在屏幕中为他推荐了几家可以素菜的馆子。

Project N核心的还是用到了无数的科技,从这层面来讲,它又是车联网的深度进化,或者说迭代。如果说车联网是博泰"承前",那智能汽车将是它的"启后"。所以,应宜伦进入造车领域,也算不上很突兀的"搅局"。"

"博泰最新的车联网技术也会用到智能汽车上,但是不一样的是我们的用户量主要是靠车联网,智能汽车我们将来会做成一个开放的平台,让所有行业里面的公司去用。"

"他们愿意用我们就开放给他们,那个时候我们真的是'苹果了。"说完,他拿起一个面包,拌了些酱,吃了起来。

即使嘴里嚼着面包,他照样说话,只是我听不清,唯有凑过去,"所以其实车联网和智能汽车对我们来讲应该是一件事。"

"把汽车厂颠覆掉,这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我们也做不了。"他强调说。目前很多人认为包括应宜伦、贾跃亭的出现,将会颠覆整个行业。

很多人说你颠覆者,你觉得你是吗?

应宜伦摆摆手说,他们总喜欢这么说,只是为了做标题。我哈哈笑了,并表态,不用这个作为标题。

他也笑了,"我每次都这么说的,我们做智能汽车,不是做智能手机,汽车既然有生产力,肯定有非常丰厚的积淀的,我们问传统汽车要汽车电子的东西,问他们要传统汽车的能力,甚至要部分新能源的能力,这一块是我们问他们要,我们是没有的,我们也没必要花几百亿欧元再去开发,我们可以集成。所以在这一点来讲,我们是低的,他们是高的。"

"但是在智能化,在柔性电商、在车联网等以人为核心和云端方面,是我们擅长的,我们在这,他们在这。"应宜伦用手上下比划了下。

"因为国家批一个目录,必须要有一个工厂,工厂可以代工,可以不代工,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代工了,所以很多媒体误解认为,你造智能汽车,把整车厂沦为代工厂。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有三块的话,传统那一块他大我小,这一块我大他小,代工是他代工,其实还是他大,就是2:1的关系,所以我觉得不存在他们说的那样。"应宜伦补充说。

还是一种合作,只是合作的模式变了?

应宜伦点头,"对,但是这里面会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很多车厂很保守,他不跟你合作,我最牛,他是诺基亚心态的,你保不定就把他干掉,因为对我们来讲,前进的道路挡我者死,我得往前走,我不走企业就死了。所以从本质上,我们并不是说要封闭,要颠覆别人,不是这个逻辑。"

应宜伦和沈晖在上海车展上展示智能概念车

"我觉得'坏孩子'才更有出息"

其实,就我个人观察,汽车圈的企业远远比不上IT业的创新,这么多年基本上没什么大的创新,但是最近一拨就因为有了你们IT人的"搅局",使得它有了一些变化。

"对,首先汽车的创新最美好的时代是在50年代,因为那时候没有法规,或者法规不严,所以如果你查50年代的凯迪拉克、美国的汽车设计,你会觉得很多想法简直是非常奇妙的。"

"但是现在汽车是一个高级的产品,所以它有很多法规的限制,所以这就导致了标准越定越高,最后只剩几家巨鳄能玩的东西,不管是零部件还是整车都是这样。"

应对于汽车历史发展史的熟知及见解,令我惊讶,我自愧不如,即便我报道汽车行业多年。

他继续说,"如果我们定义它是一台汽车,我认为它真的不该有太大的创新,因为汽车就是一代代这样下来,一百多年已经形成固定模式了,它既代表着保守,也代表着是一条对的道路。"

"对我们来讲,我们如果把汽车当做一个智能移动终端的时候,就是你的安全性传统汽车都有给你,但我再给你加上智能移动终端所有该拥有的东西,你的第二个私人空间的定义的话,你就会发现那个时候完全不一样了。"

"比如北京风沙那么大,为什么汽车不能自己防尘?为什么车要有挡风雨刮器呢?什么都刮不了,就是下雨天能刮一刮,雨大也刮不了,晚上的小虫子刮不掉,这些用超声波技术就可以解决了。"

应宜伦告诉我,不要以为超声波技术是未来的技术,"摄像机都用了,转播足球的时候前面就是超声波技术,所以你看到现在屏幕上不会有一滴雨滴,所以这些本质是安全的。"

"要想车震,按一个键,玻璃全部变黑,车门摄像头开着,有人过来小窗一看,你感觉不安全,再按个键警察就来了,这是很简单的东西,这都是我们下一代车要做的。"

在谈话中,应宜伦好几次谈到"车震"、"做爱",他并不忌讳,相反他认为这是一些客户的需求,值得重视,"我给你演示一遍智能汽车,你肯定会买的。"

由此也我也算是见识了应的"痞气"、"江湖气",让我想到了陌陌的创始人唐岩——似乎每个牛人,都是个性十足的。

应宜伦是73年生人,他评价自己的经历"比较有意思","我生长在一个比较完美的家庭,虽然家里面很穷,因为70年代大家都很穷,我有三个姐姐,我是唯一的儿子,所以我没有太多压力,也是我们应家的唯一,我最小,因为我爷爷是中山陵的副总设计师,也是当时上海经贸最高建筑,国际饭店的设计师,家里面的家教也都不错,我父母对我的教育也很好。"

"我也很自由,我小时候比较为所欲为,没什么负担。"应宜伦说,"那个时候我可以接受很多好玩的东西,因为其实我在高中也受过一些处分,打架、闹事很正常,但是父母从来不会觉得因为我打架闹事就觉得我不好,会问我什么原因,如果是从公正的角度,他不会怪我,如果真的做错了才会怪我。"

我并没有要求应讲述他的生长过程,可能是为了让我更了解他,他说按照时间轴大概描绘下他的历程。

他又点上一支"黄鹤楼",喷出一嘴烟,接着说,"所以从小家里就给了我一个比较个性化的生活,但父母总希望你是循规蹈矩的,我也有孩子了,其实我觉得'坏孩子'才是更有出息的,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他说,"循规蹈矩,这恰恰是中国教育上面一个很大的失败。"

念完高中之后,应宜伦决定不再念大学了,"我只有高中学历",他不避讳也不隐瞒,相反他经常提起。

你爸妈当时没有反对你不念大学吗?"我能够不念大学,跟我有一对非常开明的父母,非常有关系,而且我爸还是大学副校长。"

应宜伦说他就没有参加高考,也跟当时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有关,"我上高三的时候,我好朋友得白血病死了,我就一直陪着他,他是3月13号死的,高考是7月份,我也基本上没怎么高考,我只参加了预考,没参加最后的考试,心情也不好。"

那你后来后悔吗?他坚定地说,"非但不会后悔,我很感谢自己没有上过大学,虽然我是很多大学的客座教授,但是我觉得这四年的时间,其实对我来讲,我就比同龄人更快地接受这个社会。"

"人这一辈子,其实生命真的很短,我很感谢我没上过大学,因为我觉得如果上了大学又浪费了四年。其实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是很宝贵的。"他再次强调说。

他点点头,掐灭手中的烟,又拿起到刀叉,吃着盆中不多的蔬菜和薯饼。他也劝我吃点河粉,说"凉了就不好吃了。"

我已经无心再吃,面对"不循规蹈矩"的他,我很有兴趣知道他的创业经历。虽然关于他的创业网上有些片段,却感觉不够全面。

而且,我想应宜伦"不循规蹈矩"的性格,多少也会投射到他的事业、爱情。

"假设这8个月没有融到资,我就破产了"

你的第一份工作是做什么的?我问。

"我最早一份工作是做动画片的,拍过很多动画摄影,我以前是摄影师,当时我拍过几部动画摄影都是获得了迪士尼的金奖,那时候都是用电影机拍的。"

"后来我就做了图片摄影师,做了图片摄影师以后,实际上跟广告没关系,那时候在南京创业还是很成功的,94年95年我已经有很多钱了,有几百万了。"他嘿嘿一笑,脸上得意,"当时我在南京也算很有名的摄影师,很多杂志封面都是我去拍的。"

"其实那个时候我这个人是跟大部分做生意的人一样,或者做艺术的人很像,很感性,也比较浮躁的,想赚钱、泡妞、泡吧、喝酒,什么都来,我们基本上都经历过这一段。"

"后来因为感情的原因,想做事业,就开了广告公司,我在96年开了一家合资广告公司,也赚了很多钱,拉关系,大家请客吃饭,后来因为感情的原因,我跟他们分开了,我就一个人,那是我创业的第一次失败。"

"离开的时候,我身上只带了22块钱,这个失败并不是工作的失败,而是说因为感情的原因放弃了摄影。"

"所以我一直觉得人的成功是每一次失败累积的结果,每一次失败老天其实只是让你学会一些新的东西,因为一些道理老人跟你说,说了也没用,那时候你才发现你交的都是狐朋狗友,价值都不大的。"应宜伦很会总结,而且时常反省,甚至闭关。

他养成一个习惯,时常会跑道一个安静的地方,闭关思考,"因为一个人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把产品、问题想得很清楚。"

出走之后的应宜伦,发现"原来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原来很多人其实跟你的关系好,都是因为看重你的钱,或者是你事业成功。"

后来,他在江苏一家广告公司里边做创意总监,"这是我第一份打工的工作,我做了一年就接了一个非常好的项目,是要拍摄吴越文化。"

也正是这一次拍摄历史,他有了顿悟,"那一年其实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你就会发现很多的什么荣华富贵、虚名功利、男女色,其实在历史面前很无聊","以前的宰相府现在就是一个破房子,老太婆在里面晒晒太阳,养几只鸡。"

活着干嘛,那时的应宜伦老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是为了钱吗?也正在那时,"我自己喝喝酒,开始研究互联网。"

2000年,应宜伦来到上海,"我就先是在一家软银投资的电商公司上班,做市场高级经理,我做了半个月觉得这个商业模式不对,我就换了,去了一家多媒体公司做创意总监,做了三个月就出来创业了,就是现在的爱瑞索思。"

"当时我想得很简单,因为当时奥美或者麦肯这种大公司还是非常非常有名的,我觉得我跟他们PK不是找死嘛,所以我想我得做互联网,得做出差异性,不能拿别人的长腿跟我比,我找一个短腿,大家同步做。"

"其实这个思路也一直贯穿着我创业的整个过程,当时没有选择权,因为要生存,所以当时向朋友借了6万块钱创建了这家公司,所有东西都是二手的,到街边去讨货。"

借6万块钱,当时你不是还有蛮厚的原始积累吗?

"原始积累放在公司根本没拿,其实按照公司的把握是可以完全拿回来的,但是我这个人的个性是很好强的,我觉得就不要了吧,无所谓了。现在想想,其实这种不要就是对了,你仔细想想,如果我要了这200万,我不会走刚才那条路,我也不会有全新的人生领悟,也许我又在南京开个小公司,也许现在赚了两三千万,三四千万,但是我就是一个小生意人,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人生并不会告诉你真正的答案,但是随着你的本性做决定是最佳答案,所以我一直讲初心,不忘初心,其实这个说得真是有道理。有一天你回头看,所有的这些偶然都会变成必然。"应宜伦注视着我,淡淡地说。

"我总觉得你还是很幸运的。"我说。

"对,所以我觉得幸运是很重要的,我一直认为其实人的成功,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很牛,其实不对的,运气占90%,很多人也努力,但是他不成功,每一步能不能踩准。"应宜伦承认他确实很幸运。

但他确实也有着超乎常人的努力,"一开始没选择,后来才做很多客户,做到全球百强客户。"

近几年,正当爱瑞索斯势头正猛,应宜伦再次举起他"不循规蹈矩"的斧头:去年,他把公司卖给了广东省广告公司,只保留了15%的股权。

"这15%将来也是会卖掉的。"他说。

卖掉爱瑞索思,他的理由很简单,他需要资金支持智能汽车,未来聚焦博泰。他跟我说,在2003年,他在思考什么是他热爱的东西,他得出的结论是:汽车。

"像马斯洛价值理论一样的,你要选择一个自己热爱的东西,其实我从小到大都很爱车,小时候我就喜欢坐着小板凳车。"

"我觉得保持初心就是你的先天性,很多人就因为社会,让自己形成另外一种人格特性,他已经忘了这个东西,我觉得这个蛮重要的。"

我笑应宜伦也受"初心论"的影响了,他说本来就应该这样。按照马斯洛原理,他已到了最高层"自我实现"的阶段,凭着他聪明的脑袋,成功率极高,何况他"玩得起","有钱任性"。

应宜伦是个很好的受访者,不用你多提问,他主动说,甚至会爆料。这可能跟他是广告人有关,他说,广告人也算是半个媒体吧。

我说,"算,大家都是通过媒介,你们服务客户,我们服务读者罢了。"

2009年,一直潜心研究互联网的应宜伦,认为车联网时代到了,顺势创立了博泰。

"真的,像我们去年把广告公司卖了,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为现在我们进入到研发比较大的阶段,我们把广告公司卖了以后,我们这些钱只够将近8个月的,研发投入是巨大的。你按高质量的工程师400名算好了,3万一个月的工资,一个月就是1200万,一年就是1.5个亿没了。"

你现在不愁资本了吧?

"我现在正在融资,但是假设这8个月没有融到资,我就破产了,就是这个逻辑。其实这个无所谓,我觉得这些都是小事。"

有很多人没有你这种勇气和魄力,我说。

"人从来不是为钱努力的。"应宜伦说,"我觉得在中国最幸福的地带是什么?年薪200万,幸福得不行,你基本上可以买房子,日子过得很好。"

"我不缺找到一个年薪200万的工作,所以对我来讲,钱无所谓,其实钱多了,从风水角度讲,对你的身体健康、家人都不是特别好。"

我大笑,"你连风水都懂。"

"懂一点。"说完,他突然起身说,"喝太多水了,上个洗手间。"趁着他去洗手间的间隙,我赶紧扒两口粉,可惜已经完全冷了。遇到健谈者,我也是头一回忘记了喝水,心里感叹,"应宜伦能说,果然不是吹的。"

应宜伦很快回来了,"我们讲到哪了?"他问。还没有等我回答,他托了下眼镜说,"讲到我卖了广告公司,又创立了博泰。"

"其实我很多的老朋友都说我特别傻,你每次做的都是第一个做的,然后等它热了你就走了。举个例子,像之前我做户外摄影,那个时候户外摄影根本没人做,我第一个做的,后来我做互联网广告,也是我第一个做的,也做得很好,也走了。""

那你觉得找到出走的原因了吗?我问。

"是趋势",他加重了"趋势"的音量,"我现在看到的,我知道趋势在哪,其实我每走一步,都是为那个奠定的台阶,其实我每走的一步都有很多的预期,企业的变化一定是创始人的变化,企业完全可以不变。"

"对于我们来讲,我卖掉我们公司,也不是我们没钱,而是你得专注,当年在互联网最热的时候,我们可以更贵的价格去卖,可能是它的十倍的价格去卖,也没有人买,因为还没有到时间,还没有积累到很多的时候,因为我们必须了解产业的变化,汽车用户的所有的变化才能往下走。对我来讲,整个的迭代就是对趋势的一步步积累。"

这就是你今年大张旗鼓地宣布造智能汽车的大概原因吧,因为趋势已到?

是的,他肯定回答,他认真地注视着我说,"我觉得对我来讲,你永远要知道自己热爱的东西在哪个地方,你要知道趋势在哪个地方,对我来讲,我觉得这不叫迭代,这叫积累,老天不会随便把机会给你的。"

我突然有种在听"励志课程"的感觉,而应宜伦就是讲师,而且还是个不错的讲师——实际上,他现在就是一些大学的客座教授。

"在过去,没有做广告之前,我积累的是我的人生观,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在做广告的时候,我积累的是汽车用户的洞察。乔布斯说,用户永远不会说出他的需求,但是你要创造需求,要原创创新,它的本质就是你要洞察人。在做车联网的部分,实际上我做的是终于把我的洞察和汽车联起来,里面不管用软件还是硬件的形式,做智能汽车的时候是把我这部分的积累用在上面,无非就是把沈晖和很多团队的能力用在上面,实际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迭代也是积累。"

"迭代、积累的过程,其实也是进化的过程,把不合适趋势的拿掉,留下的是顺势而为。更进一步的,就是创造趋势,像你一样。"我顺着他的话锋,插了一句。

他点头称是,又开始抽起烟来。

邻桌三三两两的人都散了,只留下我们两个,还有零星的服务生。

我看到你们在上海车展发布的概念车,光是造价就1200万元,烧钱很猛啊,"对于智能汽车这种看上去还有点遥远的项目,你不担心失败?"我问道。

"第一,我们一定要做有诚意的产品,博泰在这次上海车展那么热,我也觉得因为产品足够有诚意,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的。"

"第二,其实我们在融资上面,智能汽车的融资只有150亿,我们的车联网融资要220亿,所以我们的整个融资额度是比较大的,而且现在基本上都已经找到了方向。"

"第三,我们智能汽车70%的技术已经具备了。现在在车上看到的很多指纹、声纹、虹膜这些技术,包括大屏的技术,语音的技术,因为我们做的时间长,我们做了六年,我们600多名工程师已经研发了六年了,所以这个是非常有信心的。"

"你说会不会失败?我觉得没有事情不会失败的,还是看你思考得够不够细,我觉得苹果很棒的一点,不只是产品极致,而是营销想得足够细,我觉得当我们能把战略想得足够细,我们的产品研发得足够细致极致的话,我觉得失败的概率不大。"一口气说完之后,应宜伦弹弹烟灰,连吸几口,样子得意,更多是的极其自信。

在这样一个激情四溢又善于辞令的人面前,我几乎沦为一个听众。

面对应宜伦侃侃而谈,我几乎沦为听众

"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热爱"

"最近好几家公司都在做智能汽车,都在一窝蜂地做。你觉得你们的智能汽车跟他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决定抛一个对比的惯常问题。

"我不能表达他们的具体计划,我觉得我们更关注人,我们不是那么关注生态,我们也不是那么关注所谓的无人驾驶,我觉得这些都是后面的0,你有了1,后面有很多0没关系的,我们更关注的是人。"

"我觉得一辆汽车,就像这次我们跟卡梅隆大学合作一样,一定要跟人有关系,一定要了解人的所有的东西,围绕人的智能汽车,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核心。所以我觉得你看我们用了虹膜,我们用了手势,我们用了语音,我们用了很多很多技术。"

"其实现在大家都说博泰很热的,我认为其实我们是一家很低调的公司,也比较实干的一家公司,我们在别人说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车端出来了,我觉得这可能是唯一的区别吧。"

应宜伦说他,在公司不管管理、财务,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产品架构师,还有制定战略的人。

说完,打开他的手机展示给我,"你看,我在公司的群,唯有做产品的群。而且每一个产品我一定会测试,抠各种细节,每个产品经理都受尽我的折磨。"

"骂得凶的时候,有好几个产品经理都走了,后来我也反思了。"

"一定会有人会被骂走的,因为我骂人是往死里面骂的,'猪啊'、'去死吧'、'明天别干了"',但是我认为真正优秀的工程师,他们都会跟我说一句话,说跟你在一起成长非常棒,我觉得这一句话就足够了,因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顶上一千个白痴工程师,我觉得这个世界是由个人创造的,不是由团队创造的。"

我哈哈大笑,"你竟然会骂出'猪啊'这种话,像个孩子。"

应宜伦也笑了,他似乎有点无奈,"有时他们认为80分的,我认为他们0分,因为我觉得中国太喜欢做'差不多'的产品了,你必须要让所有的工程师了解到品质的要求是什么。"

我看了下手表,时间已经过去两小时,再提几个问题,就应该让尽职的"讲师"下课了。

你会焦虑吗?如果有最近的一次焦虑是在什么时候?

应宜伦还是不用思考,直接回答,"很多知名的投行都说,我发现你这个人很恐怖,你跟雷军那些人很不一样,他们这些人天天活在焦虑当中,包括马云,你好象活得很自然,经常发微信,他们都不敢发,怕万一来了负面,我说我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小市民,所以我根本不怕失败。"

"我不会焦虑,但是我会对一个事情如果我没有想明白的时候,我一定会给自己一个时间、空间来思考。"

"我整个集团和智能汽车项目,都有很棒的人在管。举个例子,在融资层面,当时吉利的沃尔沃项目,沃尔沃融了220亿,其实买沃尔沃的钱是沈晖融的,运营沃尔沃的钱是张然融的,其实李书福买沃尔沃的故事就是沈辉、张然的故事,讲白了就是这么回事。现在这两个人都在我这里。"

"公司内部的管理非常好,都是很牛的人,跟着我很多年了。"

"所以因为有这些牛人,你不会焦虑。"我插一句。

"我想的最多的是对我们最新的产品以及用户的担心,我不知道这叫不叫焦虑,我还是很轻松的。雷军是焦虑的,因为他的故事是资本对接成就的,手机方面华为这些都出来了,他找不到一个新的增长点,所以他靠投资,赶快做很多东西,他这个时候很焦虑。"

""因为我觉得一个人焦虑存在于两点,第一点是你的野心和你的能力不对等,不匹配,第二点是你已经驾驭不了你这个企业了,因为你的企业已经完全泡沫化了。我不存在,我觉得我们还是一个非常小的企业,我的团队和技术夯得很实,但是我会静思。"应宜伦说。

服务员过来给我们添水,然后撤走了应宜伦面前的餐碟,我才发现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把食物扫光了,似乎也在说明了他不会焦虑——焦虑的人,通常胃口不好,起码现在他是不焦虑的。

除了最初因为感情导致事业失败,你还有失败过吗?

"08年的时候,我遇到一次集体的金融风暴,当时亏了4800万。"

"我觉得一个人的失败和成功,其实当你真的有悟性的时候,人的情商重要,智商重要,苦商重要,悟商重要,财商重要。"

"悟商特别重要,你每次跌跟头的时候,你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你可能得出的结论是非常具像性的,没有针对性,一定要找到一个方法。"

"所以我一直跟团队说,当一个公司高管一定要知道一件事,你每天都站在悬崖边上。但当你真正做到有理有据,那你就不焦虑了,焦虑的就是那些不知道自己站在悬崖边上,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他说。

"所以你始终清楚站在悬崖边上的自己是谁,因而你并不焦虑。"我说。

"对的。"应宜伦注视着我,他习惯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

如果能够回到十年前,你会对那时的自己说些什么?

"我会对自己说什么,我会对自己说什么?"他念叨着,这是他唯一一次停顿下来,思考问题。

"我觉得就是保持自己的热爱,保持自己的初心,坚持走下去,不要觉得社会对你不公平。"想了想之后,他这样说。

最近有没有触动你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情,特别触动你的内心?

"我觉得第一句话就是我刚才说的,你一定要热爱一些东西,你热爱它,你去追求它,不要去干别的事。第二就是做对的事,不是把事做对,跟热爱没关系,我也说不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对对的事的理解。第三,千万因为不要用战术的努力去弥补战略的懈怠,因为你方向错了,你努力再多也是死。我觉得这三句话对我来讲都是蛮重要的。"

谈话期间,应宜伦手机不断提示有信息,他没有看,估计助理提醒了飞机快到点了——他得回上海。

访谈已经进入到尾声了,我把最后两个问题合并成一个,"最近有什么书可以推荐的吗?对于一些青年的创业者来讲,你有什么建议?

"我觉得其实没有什么太多的推荐的,我觉得这个社会不缺信息,不缺灵感,我只是想说,如果一个人需要立志,我觉得这个人就是白痴。如果一个人需要找到一些佐证往前走,我觉得这个人没脑,因为今天我们获得的信息是平等的,任何一个网上看到文章的人,和我知道的信息是一样的。"

听到他这样的观点,我脑袋又"嗡"了一下,答案总在意料之内,逻辑却在情理之中。

"我只是想讲,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热爱,你一定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去想,你要有梦想,从想到做有很长的路,从做到做到又有很长的路,从做到到做好、做精致又有很长的路。"

"但是你永远知道机会只会给那个做到98分的人,但是你再怎么努力,你觉得很棒的时候只有60分,对大部分人,为什么这些人一辈子平平庸庸,就是因为他根本没有体系性地想,也没有去总结,当然更没做到,做很多遍才会做到60分,更重要的是其实98分才是真正很重要的点,我一直在思考,等你真正把所有的细节都做到98分的时候,你真的不需要做那么多事,做一两件事就够了。"

说完,他迅速拿起手机,起身与我告别。一眨眼功夫,便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了,以至于我已来不及和他来张手机自拍,发朋友圈吹嘘下:我在和史上最能说的应宜伦共进午餐。

朋友圈发不成,但采访却是真实发生了,但问题来了,如果让应宜伦给我这个采访打分,"我会是98分那个人吗",恐怕即使我认为我做到了98分,但他可能只给60分,因为这个苛刻的偏执狂,会说"一件事做很多遍,才有可能得高分。"

那再约吧!

记者后记

本期主笔:袁桂远

中国汽车新闻奖获得者

跟应宜伦聊了之后,我终于相信了他能够15分钟搞定沈晖,一顿饭搞定尹同跃的能力。他真的很能说,而且有理有据,谈话中激情四溢,即使多少有些"痞子气"。

他是个信佛之人,时常也会闭关静思,也可能因为他的关系,他全家也信佛。他最喜欢提的一个词就是热爱,他说每一次投身新的领域都是因为热爱,热爱让他觉得工作起来才有意思。

他随性,敢说。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嘉宾敢于在媒体"谈性"的人,按他的说法是,牛逼的人都个性。

《漫谈》是网易汽车打造记录"现场故事"的一档全新访谈类栏目,我们聚焦每一个在汽车领域演变进程中掀起波澜的人物,并以此关注瞬息万变的商业变革,为围观的人提供有营养的内容。

一句话,我们只生产有料、有趣的人物故事,无关职位高低、平台大小。

  • 团队及联系方式
  • 栏目监制:袁桂远
  • 漫画创作:黄司
  • 专题制作:袁桂远
  • 美术设计:李雪
  • 技术支持:庞威
  • 联系:yuangy@corp.netease.com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