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4月19日报道 4月19日,毫末智行AI DAY再次来袭,毫末智行不仅用数据总结了成绩,发布了城市NOH的最新消息和第二代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小魔驼2.0,并对外展示了MANA的全新进化能力,与前几次AI DAY一样,这次依旧干货满满,信息量多到爆炸。
其中关注度最高的,自然是毫末城市NOH的首发,从2021年起,毫末已经发布两代乘用车辅助驾驶HPilot产品。在此次的AI DAY上,毫末又发布了搭载HPilot3.0的“毫末城市NOH”。这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量产的城市辅助驾驶产品。
非最终量产版车型
搭载该系统的车辆(一款魏牌摩卡特别版车型)也将会在近期正式量产落地。
硬件层面,该系统配备了一颗AI能力360T、高速缓存144M、CPU计算能力达到200K+ DMIPS的超高算力芯片;同时还配套2个激光雷达、12个Camera、5个毫米波雷达,最大程度实现了整套辅助驾驶感知系统的安全冗余。
产品力层面,搭载该系统的乘用车路口通过率超过70%、变道成功率超过90%、交通流处理能力高达4级。
毫末也自信的表示,在日常测试中毫末城市NOH的路口通过率等方面领先特斯拉在中国的表现。
按照规划,毫末城市NOH功能落地的城市将会超过100个,同时搭载乘用车数量将超过100万台。
关于毫末智行城市NOH的实测体验,可以点击观看这个视频。
虚拟驾龄2万年
AI DAY开场,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先用数据总结了过去一年的成绩,2021年毫末智行获得了中国量产自动驾驶第一名的称号。
成绩的背后源自去年搭载毫末智行HWA高速智能驾驶系统的首款车型魏牌摩卡上市后,毫末又陆续量产了坦克300、拿铁、玛奇朵、哈弗神兽等5款车型,并又在去年11月顺利推出高速领航智能驾驶系统NOH。
张凯同时透露,截至今年4月,搭载毫末智行智驾系统车型的用户行驶总里程已经突破了700万公里。这个月搭载毫末第二代智能驾驶系统的坦克500也顺利实现了量产交付,坦克500成为搭载毫末智行智能驾驶系统的第六款车型。使得毫末智行向既定目标3年搭载100万台车,又迈进了一大步。
毫末智行之所以能在这么短时间取得如此成绩,张凯认为主要取决于毫末智行的制胜公式,这个公式是领先的数据智能体系x稳定的量产能力x安全,之后再乘上生态的N次方。
领先的自动驾驶数据体系则来自去年底AI DAY发上发布的MANA。
MANA是毫末以海量数据为基础的一整套数据处理工具,包含了算法模型、测试验证系统、仿真模拟工具以及计算硬件。
高质量的数据是打磨自动驾驶能力的弹药,MANA的设计核心就是降低成本、提高迭代速度。
张凯透露,目前毫末的数据智能体系MANA已完成超过19万小时的学习时长,其虚拟驾龄已相当于人类司机2万年的驾龄。
城市NOH开发完成即将量产
领航辅助功能已经开启量产,但不管是特斯拉还是蔚小理都是基于高速路况而言,业内都在等城市领航辅助谁先上车,这一次毫末首先撞线。
实际上,城市领航辅助功能要比高速路况复杂很多,不规则的路口、摆放位置不同的红绿灯、变更频繁的车道、用锥桶围起来的临时道路,还有经常不按规则行驶的行人及两轮电动车,这些都是巨大的挑战。
张凯表示,毫末智行已完成了城市NOH全部的功能开发。目前正在北京、保定等城市进行深度场景打磨。搭载毫末城市NOH系统的车辆(一款魏牌摩卡特别版车型)也会在近期正式量产落地。
未来,毫末城市NOH功能落地的城市将会超过100个,全面覆盖国内所有的一二线城市。
6P开放合作
由于自动驾驶技术涉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多元学科的融合。这条产业链上涉及到科技公司、传统TIER1、主机厂、芯片供应商等多个领域。至少现阶段,不同企业间的共创合作比供应模式更适用。
为此,在乘用车自动驾驶领域,毫末智行设计了“6P开放合作模式”。
张凯进一步解释,合作方可以选择采用我们的全栈技术解决方案,可以选择在数据智能云端服务层面与我们合作,也可以选择软件或硬件层面,或者功能模块层面的合作;甚至可以选择和我们进行源代码级别的定制。
“毫末6P开放合作模式就是在全栈解决方案到源代码之间这6个产品层面都可以开放式探索合作的可能。”
第二代自动配送车小魔驼2.0上市
除了乘用车和硬件业务外,毫末在末端物流自动配送方面也有深入布局,目前市面上大家看到的美团和多点的低速物流配送小车,就来自毫末生产的。
今年毫末智行升级了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生产基地,升级后的生产车间占地1万平米,可实现年产1万台的无人配送车的产能目标。
并且新生产线依据柔性化+定制化的理念设计,可以实现小批量试制以及规模化的量产。
毫末的生产基地已经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生产制造基地。
这次AI DAY上,毫末又带来了第二代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小魔驼2.0。
小魔驼2.0在配置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搭载了车规级感知套件,ICU3.0大算力计算平台,可定制600L超大载货空间的货箱;支持快速换电功能,单次换电可实现最大100km续航。
得益于毫末技术的加持,小魔驼2.0可以覆盖城市开放道路中低速全路况,并针对混行、拥堵等复杂交通场景进行性能调优。
而这款车的售价为12.8888万元。
此外,张凯也坦言,2022年是非常困难的一年,如何打赢“数据智能技术之战”“辅助驾驶城市场景之战”“末端无人物流车规模之战”三场战役,如何完成超过30款不同硬件平台车型的项目交付,并且保证交付的产品符合客户预期、具备市场竞争力,是毫末核心管理层在2022年初密集研讨的课题。
同时在资本层面,4月毫末完成了A+轮融资数亿元,本轮融资由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领投,首钢基金旗下首程资本跟投。
最后,张凯再次解释了什么是毫末模式。
“毫末智行要做的就是与客户开放式共创,深度绑定、共同发展。毫末将以风车战略为指引,结合MANA数据智能体系与6P开放式合作模式,与客户进行业务协同,共同营造良好的智能驾驶产业环境,充分赢得客户的信任,达到共赢。”张凯如是说。
MANA的进化之路
2021年12月,毫末重磅发布了中国首个数据智能体系MANA,时隔3个多月后,MANA在降低成本、提高迭代速度方面迎来多项重磅升级。
针对MANA的能力进化程度,毫末智行CEO顾维灏又带来了一次硬核的介绍。
首先他分享下毫末乘用车辅助驾驶产品的最新成绩单:
截止2022年4月,毫末辅助驾驶用户行驶总里程已突破700万公里,使用总时长达13万小时。
2022年第一季度,毫末HPilot月度搭载增速超过200%。
末端物流无人车小魔驼运营订单突破4万单。
顾维灏表示,伴随乘用车辅助驾驶产品及末端无人物流车的规模量产,MANA积累了充沛真实场景的数据,成为毫末自动驾驶产品进化的核心动能。
他甚至还给出了这样一个数据,基于毫末辅助驾驶系统在降低事故处理费用和节能减排方面产生的社会效益,共计节约社会成本53887元。
具体到MANA在感知方向上的进化,顾维灏先列举了红绿灯的场景。
实际上,在城市中红绿灯是最为普遍的场景,但红绿灯的识别非常有挑战。一是它比较小,是典型的小目标检测问题。二是它的状态会动态变化,比如闪烁。
在过去,如果有高精度地图的辅助,就会在感知上做预瞄,然后再进行识别。但如果没有高精度地图的辅助该如何处理呢?
顾维灏表示,要解决红绿灯识别的问题,首需要大量的数据用来训练学习。通过图像合成和迁移学习,加快技术的迭代。而真实数据和合成数据混合训练问题是主要的技术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毫末独创了“双流”感知模型,将红绿灯检测和绑路问题分解成两个通道,让毫末日常乘用车测试实现了重感知下的红绿灯识别。
此外,毫末大举投入的Transformer模型效果惊人,自研BEV Transfomer用于车道线识别,通过“目标粗定位”和“属性精细估计”两个阶段实现标注的自动化,在城市道路上实现了多传感器融合车道线识别,让中国没有不能识别的车道线。
而在认知方面,顾维灏表示,MANA用机器学习模型替换了传统的手写规则和参数,解决了此前代码臃肿且面对复杂场景容易崩溃失效的问题,使场景决策更具泛化适用性,极大提升了可解释性和泛化能力。
在成本与速度方面,顾维灏表示,毫末和阿里巴巴在大模型数据处理技术上进行了深度合作。毫末智行平台团队和阿里云PAI-EFLOPS团队合作,基于128卡A100集群,实现了Swin Transformer模型分布式训练。
顾维灏透露,通过与阿里团队的合作,目前毫末的模型训练成本降低了60%,加速比超过96%,吞吐量超过每秒40000个sample。毫末已实现标注AI自动化率达到80%,大幅提高了标注效率,降低了标注费用成本。
此外,针对最新的智能汽车数据安全要求,顾维灏透露,毫末在已有的处理网络上都加入了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保障,以充分保护数据安全。
以上就是本次毫末智行AI DAY的核心信息,正如此前我们曾经多次说过,当下,智能化正在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经历一场彻底的技术升级,毫末智行虽脱胎于传统车企,但其短短几年内展现出的竞争力已经让许多新势力都汗颜,坚定走技术自研路线的毫末正在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毫末之路。